摘自首席收藏网:成都造币厂于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奏准成立。1896年四川总督鹿传霖向清廷奏准后,在兵工厂成都机器局内开办银元局。造币机器由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的汉立克纳浦厂(Ferracute Machine Company)供应。中国政府当时打算在武昌及成都分别新建产能为每日30万枚与25万枚的铜币制造厂,在成都兴建一座产能每日15万枚的银币制造厂,并透过洋行向各国厂商访价,最终汉立克纳
摘自首席收藏网:成都造币厂于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奏准成立。1896年四川总督鹿传霖向清廷奏准后,在兵工厂成都机器局内开办银元局。造币机器由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的汉立克纳浦厂(Ferracute Machine Company)供应。中国政府当时打算在武昌及成都分别新建产能为每日30万枚与25万枚的铜币制造厂,在成都兴建一座产能每日15万枚的银币制造厂,并透过洋行向各国厂商访价,最终汉立克纳浦厂获得该案。
随即透过在茂生洋行(American Trading Company)上海分公司在美国纽约的总部向汉立克纳浦厂询价,最初政府期望是在武昌设置铜钱厂一座、成都设置银元及铜钱厂各一,当时川厂称银铜元局,附设于四川机器局。汉立克纳浦厂在下半年获得订单后进行生产,在次年初完成。1897年3月24日公开试车,顺利运转后装箱运出。
不过由于路途遥远货运时间甚长,故技师强必尔在年底才出发,耗时三个多月在1898年4月初抵达成都。此时才发现汉立克纳浦绘制的厂房设计图寄到上海后并未运至成都,因此这按照费城造币厂缩小设计的蓝图派不上用场。当时中国重工业处于萌芽时期,对资源共享的了解不足,川局未将银铜币安排在同地生产而变成两座分开的工场。
机器在途中于宜昌靠岸待转运之际,被突涨的江水淹没六周导致包括币模在内的机具严重锈蚀,运到成都后又因岷江水位太低无法上岸。几经折腾后终于在1898年7月12日(光绪二十四年五月二十四日)开机。币模锈蚀经清除后试造之样币在表面尤其是龙尾的位置有许多凸点,但当局十分满意认为此可作防伪暗记,还打赏两人白银各二千两(约合美金245元)。
笔者特摘选其中与川厂开铸有关图片,重现当年情景。强必尔也携回美国一件刻有“四川机器局造”的千分尺(micrometer),仿自美国“Brown & Sharpe”公司的螺旋测微器,据描述制作良好十分精确。此说改变笔者对川局技艺不精的原有观点,亦显示当时国内无重工业基础,制造能力虽强却只能追随西方之后,难以创新进步。
1897年3月公开试车前展示川厂订购之造银币设备。自左向右分别为2台滚边机、2台小型印花机、1台大型印花机、1台冲饼机。
强必尔携回美国一件刻有四川机器局造的千分尺,另一面刻上自己的名字。
强必尔拥有的一套汉立克纳浦厂试造样币。据目前了解的资料,有黄铜样、铝样和金样,未发现银样。
摘自搜狐网:1981年伯明翰造币厂出版一本由美国学者史威尼(JamesO.Sweny)在参访该厂后所著之 ANUMISMATICHISTORYOF THEBIRMINGHAM MINT, 书内第 78 -85 页有段与中国往来的记载,部分译文如下:
张之洞, 无疑是本世纪初改良中国造币业的倡导者, 被誉为是中国现代造币之父。他比其他人更杰出的贡献是他将中国传统的用浇铸法铸币变革为新的应用机械压印的造币技术。这一过程开始于1884年张之洞出任两广总督之后。1887年张之洞决定向伯明翰造币厂定购了全套造币设备,在广州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省办造币厂。自此以后,省办造币厂很快就遍及全中国。从现有的材料表明,在此期间,伯明翰造币厂在中国众多的造币机构中起着指导作用,它制造的造币设备也被多家造币厂选中并使用。这些资料,很多是清晰、明确的,但仍有众多记录斟需整理,分类。下面的记录既包括实际记载的,也有根据现有资料的推测,但这些推测相信不久会被证实。
广东省
1887年 4 月, 喜敦厂接到一份在广州建立一个完整造币厂 (译注 :即广东钱局 )的定货单。定单上所拟造币厂规模巨大, 其每天的铜币产量高达 260 万枚, 同时还生产 10 万枚银币。这需要配置 90 台印花机, 加上数量众多的造币辅助设备, 它无疑是当时乃至此后相当一段时期内世界上国营或私营中最大的造币厂。喜敦厂作为项目的承包商, 负责建厂的整体规划, 包括厂房建造、 设备制造、 启用和职工培训。
广东钱局的厂房规模达 657 英尺 ×424 英尺, 由伯明翰市的 EdwinC.Midleton先生设计, 按照当时双方签订的合同, 喜敦厂在18个月的时间内, 完成全部设备制造。虽有若干工期的延迟, 该厂于 1889 年初正式投产, 当年的产量大约为 6000万枚铜币。
在以后的许多年,广东钱局的定货单持续不断,除造币设备外,定货品种还有如割草机,两轮手拉消防车等众多项目。1904年该厂又定了另外12台印花机及一个新的轧制车间。广东钱局的最初建厂定单大概是有史以来造币机器设备所接到的最大定单,当然是喜敦厂所承揽过最大的项目。
湖北省
1889年,张之洞调任为管辖湖南、湖北两省的湖广总督。1893年他在湖北的武昌筹建了首家银币厂,又在1898年筹建了一家铜币厂,这两家造币厂分别由德国马格德堡的甘拿秘 (KnapeHeim)厂和美国的汉立克纳浦 (Feracute)机 器厂筹划。但是,两厂的设备和印模则主要由伯明翰造币厂提供。1897— 1898年,武昌造币厂又添置了新的轧制车间和辅助设备, 并定制了新的1元、50分、20分、10分钢制印模。在此后的七年间,这两家造币厂还补充了19 台铜币印花机和2台银币印花机以及一些其他设备。
1905年初,一个配备齐全包括12台印花机的造币厂发运至汉阳兵工厂。 除此之外,1903— 1913 年间,伯明翰造币厂还向汉口发出 6台印花机和各种其他设备。
江苏省
1894年,张之洞调任管辖江西、江苏、安徽三省的两江总督(江苏、 安徽原统称为江南省)。由于有建立广东钱局的成功经验,张之洞在江苏省会南京也筹建了一家造币厂。研究中国货币的专家耿爱德 (EduardKan)在其著作中特别提到江苏省内有四个造币厂分别设在南京、 苏州、清江和上海(从1933 年开始生产)。
首先是南京造币厂,1896年筹建时的计划产量是每天100万枚铜币和10万枚银币。这是一张非常大的定货单,估计需要 37 台印花机和所有的辅助设备。南京造币厂的第一次扩大生产是在1903年,伯明翰造币厂提供了全部所需设备,包括 6台附加的印花机。
1905年,南京造币厂第二次扩增,由伯明翰厂在江南兵工厂内装备一家配备完全、有45 台印花机的铜币厂。这两家造币厂规模相加,基本等同于广东钱局,可称是世界上第二大造币厂。
1903年,伯明翰造币厂接到苏州造币厂的定单,内容包括2台印花机、裁剪机和常规轧制设备。由定单看该厂设备仅用于生产铜币。1905年,在清江建造的江苏第三家造币厂投产铜币,该厂设备也都由伯明翰造币厂配备,开始仅安装6台铜币印花机,但该厂的目的一定是为了成为一家重要的铜币生产厂。因为1904 年伯明翰造币厂收到的定货单上列有足够配备54台印花机的轴、 轴承等所有必要的传动装置。然而这份记录并不能显示清江另外 48台印花机及其附加设备是在伯明翰造币厂定购的。
湖南省
1898年,当伯明翰造币厂收到要1台裁剪机、1台光边机、1台手扳式翻模机、1台轧边机, 一元和五十分硬币的母模和子模的定单时,在长沙已经有一家兵工造币厂在运作了。不管相配的关联设备由谁制造,这些设备在任何造币厂都是通用的。但在1925 年的 《中国经济周刊》上表明了长沙机器都来自大不列颠。因此,伯明翰造币厂可能先前供应过的定单没有记录。
陕西省
有一份1899年3月17日,托运一整套银币制造设备自英国发往西安的记录。内容包括5种面额的银币的母模、子模和一台硬币压印机。但是西安从未有过造币的记录,这些设备的去向也没有了解到。东方钱币专家伟德认为这些设备被运到了武昌。另一个合理的可能是机器按原计划运到了陕西,但是被义和团毁坏了。在1899年的义和团运动中,那些人用破坏性的行动来发泄对外国人的仇恨。
北京
也许北京造币厂建厂的整个过程永远无法弄清楚。事实上,由于伯明翰造币厂在此事件上的卷入更增加了它的神秘性。事情的原委如下:1899年,北京政府安排将设立不久的杭州造币厂内德国制造的整套造币设备拆迁到北京,成立京局造币厂。但是,在这家造币厂还未开工之前,义和团暴动的发生,导致该厂被彻底摧毁。上述这些情况发生在1899年底和1900 年8月之间,京局造币厂被破坏是在1900年 6月至8月。
据伯明翰造币厂的资料显示:1900年3月6日,驻英国公使罗丰禄签署了一个向京局供应造币设备的合同。总价为3502英镑,其中在签定合同时付款一半。合同内容包括1台蒸汽发动机、6台造币轧片机、10台车床 (1900年6月6日更改为16 台车床)、1台4号硬币压印机和各种有关备件。
合同要求1900年8月6日装船,若延时交付则要支付罚金。尽管这批物资按时装运,但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可以得出结论。它们不可能到达北京,因为那时京局已遭摧毁。这批物资的实际去向,只能是一个猜测,可能是放进了天津的库房,用于1902 年在那里重建的造币总厂。
浙江省
耿爱德特别提到浙江在1896至1987年生产过10分和20分银币,可能来自杭州的一个兵工造币厂。因为杭州在1898年才开设第一家用德国设备的正规造币厂。并于1899 年拆迁至北京(见上文)。在190年的一份定单上,伯明翰造币厂向杭州提供了整套造币机械,规模是每天5万枚银币或铜币的产量。内容包括两台硬币压印机和全套辅助设备。杭州的第二家造币厂建立于1905 年,但它的设备不是由伯明翰造币厂所提供。
安徽省:安徽省于1897年在安庆建立了一家造币厂,但该厂设备在1899年被拆除后装运至武汉。此后,1902年又设立了一个新的铜币厂,并在1903年添置了两台轧机。在1904年6月向伯明翰造币厂定购并规定在同年装运的全套造币设备的记录上,没有记载硬币压印机的数量。但从以后定购的备件数量猜测,可能定有6到10台压印机。
其他省份:
除了前面所述的有明确目的地的定单外,另外还有加起来总数令人有深刻印象的设备定单没有指明去向,主要的记录如下:
1903年5月14日 5台硬币压印机和2台冲床,10文铜币用。
1904年6月22 日12台硬币压印机,直径28毫米,10文铜币用。
1904年12月21日5 台硬币压印机,直径28毫米,光边10文铜币用。
1905年1月17日3台硬币压印机, 10文铜币用。
伯明翰造币厂广泛地参与了中国造币厂的现代化改造或许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中国最早并且最大的广东钱局有成效的运作,充分证明了伯明翰造币厂所造设备的优良品质。第二, 伯明翰造币厂幸运地在当时的中国拥有一个积极并且有能力的代理人。1893年1月2日和 1905年4月22日伯明翰造币厂和上海瑞生洋行(Bucheister&Co.)公司签了一份代理协定,委托该公司作为在中国销售设备的代理商,但广东钱局例外。这些协定包括将伦敦的约翰·帕尔梅公司(John PalmerJunior&Co.)作为副代理商,因而,所有来自代理商瑞生洋行的定单都经约翰·帕尔梅再转交伯明翰,并且所有在中国销售的设备上都有瑞生洋行的铭牌,推测是用其取代了制造业厂的名称,这种方式是对双方都有利的安排。
译后记
伯明翰造币厂生产的印花机超过355台,售至中国的在270台以上。但这家有百年辉煌的造币厂熬不过时代的变迁,现已停业。原因有二:首先是自1923年英国皇家造币厂也开始接受其他国家委托造币后,伯明翰厂的商机即逐渐减少;加之二次大战后民族意识抬头,各国纷纷自主造币,使该厂业务改以供应币胚为主。二乃其最主要的客户英国皇家造币厂于 2001年取消双方四十年长期合约,造成伯明翰厂业务急遽萎缩,即使后来争取到欧元的部分订单及以裁员应对,仍无法渡过流动资金不足的窘境。在2003年3月歇业后找不到买家接办,最后在2003年5月22日董事会决定永久停业,正式谱出了休止符。伯明翰造币厂后来由该郡的JFTLaw&Co.Limited及StirchleyMachineTolsLtd两家公司接手,前者是拍卖公司,后者是买卖机器设备的公司。曾闻有原址改建成博物馆之议,但至目前以网站搜寻时虽仍声称接受委托制作纪念章,惟并无其他进一步的叙述。